4166am金沙(China·信心之选)官方网站 - 搜狗百科

4166am金沙(China·信心之选)官方网站

项目展示

获奖情况

中衡新闻

联系我们

ABOUT US PROJECT LIST HONOR NEWS CONTACT US

热闻链接|程泰宁院士:坚持创新,构建中国建筑话语体系

热闻链接
作者 2022.11.06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国际绿建联盟围绕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广邀专家开展访谈,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jpg

  建筑学应走出“理性的铁笼”,在科学与人文、个体与整体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整体性的多维思考,进入一个融境界、意境、语言为一体的,诗与远方的新境界。

——程泰宁

2.png

程泰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筑境设计主持人

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程泰宁院士一直致力于中国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提出在中国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建筑理论的框架体系,实现中国建筑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曾出版《语言与境界》《程泰宁文集》《程泰宁——建筑院士访谈录》等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设计国内外工程150余项,多项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曾荣获梁思成建筑奖、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艺术创作成就奖等多项荣誉,他的作品集被国际知名出版机构收入“世界建筑大师系列”,他是第一位(目前也是唯一一位)被收入世界建筑大师系列的中国建筑师,亚洲协会官网称其为“当代中国建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3.png

刘大威

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国际绿色建筑联盟执行主席

江苏省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是城乡建设发展的主题。中华传统讲“天人合一”,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理念对当代绿色建筑的启发?

程泰宁

  “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对当代绿色建筑有着重要启发,而且这种启发更多地应该表现在理念层面而非技术层面。所谓 “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对“人-建筑-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整体性思考。这样一种整体性思维对于今天的绿色建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这意味着,绿色技术不等于“绿色理念”,以消耗能源为代价开发所谓“新能源材料”更是不可取的。对于“技术”的片面强调,反而可能会割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使得目标与工具倒置,从而背离绿色建筑的初衷。而“天人合一”这样一些中国传统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对于绿色建筑的整体性理解,调整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找到绿色建筑的发展的正确方向。

刘大威

  您提到的这种从“人-建筑-自然”的视角来看待绿建的理念,的确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么,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您认为应当如何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

程泰宁

  在多年的建筑实践中,我发现,当下绿色建筑领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行业整合:建筑设计单位、绿建技术研发单位、材料制造企业等常常各干各的,相互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常常不能很好地服务于需求。这就导致了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很多新能源材料由于色彩、质感效能以及安全等原因,在建筑上无法应用,我一直认为:需要以设计与应用为核心,加强设计、研发与生产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前段时间,我们团队所设计的杭州西站刚刚投入使用。当时,为了满足相关政策的要求,我们不得已,将屋面20%的面积用以放置与建筑色彩很不协调的黑色太阳能板。虽然最后我们通过构图的设计基本化解了矛盾,但是我想,如果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够更好地了解设计与使用的需求,这种材料的应用范围就会更广泛。

  实际上,建筑的建造与使用虽然消耗能源,但是建筑本身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能源发生器。对于杭州西站这样的体量巨大的建筑,仅仅20%的屋顶面积用新能源材料,显然是不充分的。新能源材料要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加强设计、研发与生产的深度沟通与合作是一个重要措施。

4.jpg

杭州西站鸟瞰图

杭州西站屋顶细部

刘大威

  您关于整体性、系统性,及对绿色建筑发展方向的见解和主张,我认为对于建设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您也一直在用您的建筑作品诠释着这些理念。

程泰宁

  的确,我认为如果要真正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们的视野就一定要再开阔一点,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对话,多维度的探讨,更有效地推动绿色理念的整体落实。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要回归以“自然”为核心的“绿色”理念,“科技为术、自然为道”这是我的观点。

  我这里说的“自然”并不是狭义上的自然界,而指的是世间万物的内在规律。对应到绿色建筑,就是要思考绿色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要认识到技术、产品只是一种工具、手段,顺应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目的,这与中国文化中强调的“道”与“术”的关系有着相通之处。

刘大威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巨大,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崇洋媚外、文化地域性缺失等问题。想请教程院士,在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程泰宁

  中国建筑深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加拿大华裔学者梁鹤年先生就曾提到,国人百年来身处“被人同化而不自知”的状态。正是这种不自知的状态,导致了当下城市建设中的崇洋求怪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文化自信”;在我看来,文化自信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文化自觉。著名学者乐黛云曾说,“中国文化更新的希望,就在于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自己”。重点在于“深入”和“重新”这几个字,我始终认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内涵,这也是我主张“构建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的原因,也在工程院申请了这个课题。我希望,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价值取向,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当下城市建设“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和“制度建设失范”的深层次问题。

  同时我认为,除了理论思考,实践创新也同样重要。实践与理论向来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刘大威

   听了您讲的,我感触很深。城市更新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的重点工作,国家倡导以绣花功夫开展城市更新,从细节着手,完善功能,提升活力,注重全龄友好,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程泰宁

  确实如此,相比于大拆大建时期,城市更新着眼的内容更细致,如果离开“绣花精神”“工匠精神”,相关工作也难以开展。小时候我曾听过一个故事:四川有位工匠发下宏愿,要在山间凿刻一座前无古人的大佛,自此之后的几十年间,石匠一直在为完成这一心愿而努力。直至佛像即将完工的那一天,村民们都来围观,石匠却因年事已高、心绪激动,手抖间将佛像的鼻子凿崩了一块,石匠随即大叫一声,饮恨跳崖。这是真正的匠人,面对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连一点儿不完美都不能够接受。故事真假我们不去深究,但当时听了后深为这位石匠的精神所震动。这种善始善终、尽善尽美的做事理念,是我们文化传统中一直非常看重的,我希望我们的建筑设计也能重归这样一种工匠精神的传统。

  今年高考招生期间,多家老牌建筑名校分数线爆冷,您怎么看这个问题?面对当前这样的大环境,请您对下一代青年建筑师以及整个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一些建议。

程泰宁

  前两年,由于房地产开发过热,收入也比较高,所以导致专业过于热门;而到了现在,随着地产行业进入萧条期,年轻人从事土木、建筑行业的热情大为下降。这种过热和过冷都是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当下的处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眼下建筑设计专业遇冷,也许也可以荡涤一些行业内浮躁、功利的风气与心态,留下一些真正对建筑有热情的人。对青年建筑师,我想说,当前的困难也许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有时间回归到建筑本身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转变观念的一种机遇。

  而在绿色建筑发展中,还是应当强调,要建立起绿色意识,不能把“绿色”孤立出来,而是要将其纳入“人-建筑-自然”的系统中去,整合到人的生活方式中去。绿色发展是这个世界的必然,我们,特别是新一代建筑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普及绿色低碳理念,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灌输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中小学做起,从孩子们抓起,因为这确实是关乎人类存亡的大事。

刘大威

  去年,联盟组织了青少年低碳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竞赛,组织专家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低碳科普宣讲等等。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关注绿色建筑,培养绿色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成为绿色低碳的支持与传播者,也凝聚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共识,让大家都成为绿色低碳的践行者。这与您刚刚讲的不谋而合,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感谢您的支持,谢谢院士。

程泰宁院士团队部分成果展示

  徐州园博会宕口酒店

  徐州园博会宕口酒店位于徐州铜山区园博园的西南角的综合展馆区,场地内主要是采石开挖的宕口,地形起伏较大。宕口酒店远离城市中心,综合考虑酒店的度假性质定位,遵循“绿色、创新”的原则,结合建筑与宕口之间的联系,在最大程度利用山体景观资源的同时,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入住体验 。 

  南京市美术馆

  南京美术馆位于国家级江北新区商业核心区,北望老山,南眺长江,是江北地区青龙绿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项目打破传统“艺术殿堂”的高冷形象,强调功能复合,加强美术馆的开放性,是当代文博类建筑的发展趋势。设计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打造了一个能吸引广大市民的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美术馆距基座18m架空,最大限度地引入了自然山水与城市景观,建筑成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立体园林。这一立体园林与以水墨画为意象的中央大厅的彩釉玻璃外墙,准确地表达了美术馆的艺术形象,更体现了一种“中国调性”。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位于中山门内,背倚紫金山,东邻古城墙。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及徐敬直等中国老一代建筑大师先后主持或参与过项目的设计建设,建筑可称“经典”。另外它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程泰宁院士团队怀着尊重与敬畏之心,将新馆创作视为“南博”历史传统的延续。因此,改扩建方案的设计理念是:补白、整合、新构。

  “老大殿”经严密测算后,原地抬升3米,在不影响建筑与紫金山山体轮廓线的同时,改善了原建筑低于城市道路的不利现状,同时减少了地下空间大面积的填挖土方,为地上与地下空间流线的综合组织创造了有利条件。

  扩建后的南京博物院,地下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设计利用200米长的地下通廊、4个大小不一的下沉庭院和12个采光中庭,把地下多个展厅联系起来,地下空间显得生动而活跃,同时也解决了地下公共空间的自然采光与通风问题。

  杭州西站

  作为基于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理念的最新设计实践,西站枢纽综合体旨在通过多维一体的交通组织,理性充分的综合开发,打造既有江南气质又具未来感的创新站城空间。

  杭州西站站房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规模为11台20线,采用“上进下出”模式,进站旅客以高架候车室候车为主,辅以线下快速进站厅。

  设计团队以“云”为设计理念,提出“云谷”、“云厅”、“云门”等概念作为“云”意向的新呈现,既呼应了杭州“三面云山,一江抱城”的独特山水格局,又象征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科技精神。此外,中国首个新建高铁正线上方雨棚上盖开发项目也在西站枢纽诞生,为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杭州”模式。

Baidu
sogou